本文刊登於成長幼教季刊﹝2000,秋季號﹞
如何面對幼兒園中 科技與人文的衝擊
您想受制於網路
抑或
成為網路的主宰?
什麼是網路科技幼兒園?
1995年巴黎,在一場專為提高二到五歲幼教品質的研討會中,與會的英國幼教人士提出「無牆幼兒園」(The School without Walls: A Nursery School of the Air)的建言,希望透過網際網路的幫助,讓父母親與資源較少的幼教人士,有機會接觸高品質的幼教系統。初步的構想只是透過錄製電視節目,提供幼教從業人員或父母單向的資訊。更進一步的計劃,則是藉由網際網路的媒介,提供雙向的溝通管道。
電腦科技廣告中出現的一幕,辦公室中忙碌的主管,支開了秘書,輕鬆又難掩興奮地按下滑鼠按鍵,電腦螢幕中出現的不是股票行情,而是一群小小孩。他調整了一下姿勢,跟著移了一下滑鼠,鏡頭定在一個小女孩臉上。主管臉上的笑容,暖暖的化開來。
幼兒園中,到處裝設的監看器下,中班的孩子們正在利用幼兒網站的互動遊戲,尋找隱藏在圖畫中的數字。大班的孩子們正熟悉地開啟光碟機,放入學習注音符號的光碟片,準備複習上一堂課所學的幾個捲舌音。
以上這些例子,有的已經發生,有的正在發生,有的只是虛擬。當類似「駭客任務」這類電影全球賣座,已經絕跡的恐龍又活躍於真實場景,令人真假莫辨的今天,有人提出建立高科技網路幼兒園的構想,且已一步步付諸實現,難免會造成討論。但在真正普及之前,這種構想所引發的,不應該只是尋求單純「對不對」或「該不該」的解答而已。因為對於「什麼是網路科技幼兒園」這個爭議的主題,抱持不同看法的個人或團體,其思索關切的絕對是截然不同的論點。本文盼藉著澄清與觀照,使不同觀點的抱持者間,有討論的交集。唯一預設的立場,在幼兒福利的提昇。
傳統與科技是否必然對立?
某個廣告詞是這麼說的: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。這句話若尚未成為事實,至少也是一種理想。隨著電腦汰舊換新率的增高,人腦被電腦取代的危機感,也有日益提昇之勢。聰明的廣告商抓住的,是人心共同的盼望,盼望人性不至為科技所取代。
網際網路幼兒園中,人性是否也面臨相同的衝擊?
傳統幼兒園中,幼教老師扮演的角色不但是教養與照顧者,也是主導者。家長有任何疑問或請求時,必須面對教師進行溝通,協調後達成共識。過程中相互物化的疑慮較低,尊重的感覺則自然而生。人性的介入是必然的。科技在此時,似乎顯得多餘。
但幾個由隱藏式攝影機紀錄揭發的真實例子,使人與人之間建立不易的信任感,顯得岌岌可危。科技的介入逐漸成為解決的趨勢。
隨著技術的提昇與取得的簡易,監看器的使用,有越演越烈之姿。像滾雪球般的效應,更多受虐的例子被揭發。贊同監看的一派便更加理直氣壯。但一向身處主導地位的幼教從業人員,如何面對這一波傳統與科技的對立?這股潮流所引發的衝突,是否真不能平息?
除了監看器的使用之外,有關利用光碟與互動式網站從事教學的議題,也是關心幼教的人士希望更深入探討的。這個議題的衝擊也許不若前者嚴重,但對傳統式教學也是種挑戰,至少不能再單純以傳統的方式面對,而需要相當程度的調適,因此輕微的衝突也是可以預期的。
如何面對衝突?
科技與傳統的對立是否為必然,答案其實在於人如何面對衝突,並進一步尋找出路。首先要做的,是面對潮流與現實。這與完全妥協是不同的。身處高科技充斥的大環境,您也許可以堅持不申請個人手機,但您一定會遇到不得不撥別人手機號碼的情況。同樣地,當多數家長都希望以網際網路傳送訊息時,幼兒園能不上網嗎?
除了要面對現實,還要認清現實的真貌。真實的世界中,訊息的傳遞被壓縮得使時空幾乎沒有距離。只要配備齊全,兩個點之間可以互相傳遞的資訊,在質、量、效率各方面,都是一般人在十年之前無法想像的。舉個對比的例子,筆者於一九九二年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助教,每週帶領修習幼兒發展教育課程的大學部學生,在觀察廊(Observation Booth)中,透過單面鏡,觀察附設幼兒園中的兒童如何與教師及同儕互動。幾十個高頭大馬的大學生,擠在暗暗的觀察廊中,又悶又熱,又要做筆記,又必須壓低聲音討論。才不到十年的光景,不少大學利用網路的遠距教學,使學生即使在千里之外,也能修習學分。觀察廊和單面鏡成為博物館收藏之日,應該不遠了。
在面對並了解現實之後,便是調適。百分之百堅持墨守成規,以不變應萬變,應該是行不通的。調適的過程,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其實是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對策。人所扮演的,仍是主角。
因此,在這一波網路科技與傳統幼兒園的衝擊中,不論是哪一方,都是問題的解決者。以監看器為例,家長在提出時,必須了解裝設的目的何在,而裝設監看器是否真能達成此目的,抑或只是造成更多問題;園方在得知家長意向時,也應協助其了解主客觀條件,並適度做為家長與教師間的橋樑;教師則應坦誠地溝通,主動地參與,而不只處於挨打的地位。這些都是人性的互動,是腦力的激盪。因為不論協調的結果為何,重點都該是為了孩子的益處,而不是為科技而科技。
再以利用電腦教學為例,其實這是一個實徵的問題,涉及的其實只是如何使孩子在教學的過程中,獲益最大。今天大概找不到沒有設置電視與放影機的幼兒園了。因此,以保護孩子視力為理由,是無法抗拒這股潮流的。應該列入討論的,是如何選擇適齡、質優的軟體;如何把輻射對視力的影響降到最低;如何區隔時段;如何分辨哪一種教學方式對孩子較有利﹝可以利用電腦軟體做為教導分辨或體察情緒的工具嗎?電腦遊戲可以取代真正的角色扮演遊戲嗎?﹞。
什麼是您要的網路科技幼兒園?
身為家長,監看器的使用與電子郵件的聯絡方式,是否真的足夠?如果您看到孩子在監看器的另一端與另一個孩子發生爭執,而教師不出面干涉,您會怒氣沖沖地發出一封給園方的電子警告函?還是一通大哥大打過去,不分青紅皂白,先罵一頓?
身為教師,受監視的感覺如何突破?憎恨電腦,除了被逼著寫聯絡簿之外,都不去碰它,是否明智?開著幾部主機,整天讓孩子上網、玩光碟片,標榜科技教學,是否合乎教育原理?
在以上這幾個極端的提問中,孩子又扮演什麼角色呢?
如果我們深入的以「孩子如何才能受益」的角度,來探討這些提問背後隱藏的各種可能性,也許可以提出一個理想的前景:
家長適度的利用監看器,在孩子自由活動的時段中,一解思念之情,也許陪孩子講幾句話,關心一下作息是否正常。若接孩子回家後才想起什麼重要的事情,必須面告老師,也可以利用監看器連絡上仍在園中的老師,做另類的面對面溝通。回家之後,家長可以根據由監看器中觀察到的事件,和孩子聊一聊;讓孩子知道,爸爸媽媽雖然一整天不在他的身旁,但依然了解關心他。
教師首要心理建設,並與園方、家長取得何時開放監看的共識,適度接受潮流。亦可利用學校的網路,做為尋找教材、吸取幼教新知的工具。網路上的訊息來源未必可靠,身為使用者,一定要有判斷對錯的批判能力,因此同儕間的討論不能少。網際網路正可提供遠距討論的場所,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。此外,當為孩子尋找合宜的兒童網站或光碟時,也應面面俱到,不能只注重智能發展,忽略了對生理與情緒的的照拂。
至於業者,除了在硬體方面提供家長與園方輔助之外,也要提昇本身在幼教方面的專業知識。至少,要能提供網路上的連結,讓教師與家長更容易取得教育相關資源。理想的情況則是,提供線上討論的空間,並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,邀請專家與家長、教師進行遠距互動。
我們最終的目的,絕不是要教育出只懂得開機、關機、上網看八卦新聞的下一代。如果不善用科技,只是盲從,人性的淡出其實是可能的結果之一。要如何面對並化解這種可能性,甚至超越這種格局,還是要回歸本心,利用人的智慧,誠懇務實的就事論事,同時也要具有前瞻性。這不是一個單純「是或非」的問題。過程充滿的疑問與不時浮現的答案,才是心靈智慧的提昇。千萬不要讓科技的華麗詞藻,掩蓋人文的本質。
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