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刊登於成長幼教季刊﹝2000,秋季號﹞


    某個星期一的早上,小豆起床時,嘟著小嘴,委屈的說:「我不喜歡上學!我不要去上學!」這事兒怪怪的。他很堅決地說,因為學校的小孩「都在規定」,所以他才不想上學。我花了不少時間,先了解他的想法,再以理性的態度勸說。第一回合過去了,小豆不為所動。不知怎麼回事,我放棄以往的理性堅持﹝別擔心,不是拳腳相向﹞,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面對這個平常可能會讓我抓狂的局面﹝那天剛好不必上班,沒有打卡的壓力﹞──我把他抱在懷裡,問他:「小朋友亂規定,你心裡感覺很難過,對不對?」他的身體鬆鬆的,緊挨著我。「嗯!我很難過,我不喜歡他們亂規定。」我的心裡暖暖的,他的心打開了。就這樣,我們抱了一會兒。我問他,老師知不知道這件事?要不要我下次請老師幫他解決?他都不置可否。最後,他背起小包包,高高興興的像往常一樣,上學去了。

   事後回想起來,真的覺得不可思議。本來以為只是巧合,但是事隔一週,小豆的週一症候群又犯了。同樣的抱怨─不要上學,同樣的對待─抱著他猜他的心事,同樣的結果─馬上把煩惱拋到腦後,上學去了。這麼準,應該符合科學檢驗的標準了吧?

   仔細分析之後發現,這兩次事件中所發生的,不正是自己用來輔導成人時,所應用的諮商技術嗎?不同的是,大人不會被趕過來趕過去:「你再不快點,媽媽要遲到了!」大人也不會那麼容易被打發:「少無聊了。不要亂說!」無助的孩子,當他們有強烈的感受時,自己不懂得處理。他不知道怎麼用語言適當地表達內在感受。就算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快樂,若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,大概再也不會主動地告訴我,他的恐懼和難過。希望被了解、被接納的心,可能常在我慌慌張張的催促中,被忽略了。想到這裡,真有點心疼。

   下一次,我一定還要試一試,把過去修「心理諮商與輔導」那一套同理、接納的技巧,誠心誠意的應用在解決親子互動的難題上。當然,先決條件是,不趕時間、心平氣和。還是先深呼吸,給自己一些能量吧!

 


 

HOME